汉绣艺术分会在昙华林挂牌
湖北省古玩藏品研究会汉绣艺术分会在昙华林挂牌
2024年6月18日,一个承载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融合的重要时刻,湖北省古玩藏品研究会汉绣艺术分会在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的昙华林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此次活动不仅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艺术在省级层面的正式认可和推广,也预示着这一传统工艺将在新时代背景下得到更加深入的研究与传承。
研究会主席吴兴平、书记杜志荣、名誉主席彭长升、常务副主席曹霞、副主席陈平安、陈进健、杨华琼、李同宽、陈军、林强等人出席揭牌仪式。
仪式上,杜志荣书记和彭长升名誉主席共同执行了揭牌,象征着汉绣艺术分会的正式成立。
常务副主席曹霞宣读《关于成立湖北省古玩藏品研究会汉绣艺术分会的决定》,宣布:汉绣艺术分会,在湖北省古玩藏品研究会的业务指导下,由沈昌慧同志负责汉绣艺术分会的一切有关事务和各项活动的开展实施。要求:汉绣艺术分会广泛团结湖北地区的汉绣艺术者,努力开展行业范围内的学术研究、展示交流、收藏鉴赏等活动,丰富会员生活,提高收藏品位,共同为弘扬中华文明历史、推动收藏文化的蓬勃发展作出贡献。
吴兴平主席向沈昌慧颁发《任命书》,任命沈昌慧同志为汉绣艺术分会会长,负责分支机构汉绣艺术分会的日常工作管理,并授印。
昙华林,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部,地处昙华林街武昌花园山以北、凤凰山以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全长1200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作为武汉市武昌区的一个历史街区,自明清时期以来就是文化、教育及军事的重要地点。这里不仅见证了湖北乃至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保留了众多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和文化遗址。它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本次汉绣艺术分会选址的不二之选,寓意着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历史上的昙华林是指与戈甲营出口相连的以东地段。1946年,武昌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统称为昙华林后,其街名一直沿袭。明清时期,这里曾是湖北全省各县秀才下榻于此、苦心研读备考的地方,是清廷负责地方军事衙门的所在地,并有以戈甲命名的营盘。1861年汉口开埠后,昙华林一带逐渐形成华洋杂处、比邻而居的地域特色。先后有意大利、英国、美国和瑞士的传教士在此传教、办学、施医。
而今,穿行在昙华林蜿蜒的小巷深处,数十处百年以上的近代历史建筑尽收眼底,林则徐、张之洞在这里留下了历史痕迹,徐源泉、石瑛公馆、修旧如旧,圣诞堂、仁济医院、瑞典领事馆、文华学院等外国经典老建筑,让人仿佛伸手即可以触摸到历史老人那鲜活跳动的脉搏。
在昙华林,经常可以见到远渡重洋的老外,以及饶有兴致的“武汉胡同游”的本地人和外地人。昙华林文化街区,俨然成了武汉民间一日游的热门首选地,也是唯一可以穿越时空回望千年老武昌的处所。
昙华林24号汉绣艺社是一家从事汉绣工艺的服装店。为游客们呈现了更多精美的汉绣作品。凤凰、鸟儿、花卉、山水等主题的刺绣作品在这里琳琅满目,每一幅都散发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无论是华丽的金线刺绣还是精细的白线刺绣,每一件作品都展现了刺绣工艺的精湛和创作者的匠心独运。
资深汉绣艺术家沈昌慧,自小跟随母亲学习了房县刺绣,在校时研习了服装理论制作工艺,并在武汉系统地学习汉绣的针法与技巧,之后在政府的支持和关怀下开办了汉绣工作室。沈昌慧从事刺绣行业近四十年,曾获得“十堰民间工艺传承人”、“行业技术能手”等多项荣誉称号,其作品深受大众喜爱。汉绣艺社不仅展示了精美的汉绣作品,更成为了推广和教育汉绣艺术的重要基地。
今天,汉绣艺术分会的成立,旨在通过组织专业活动、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制定行业标准等方式,推动汉绣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分会将致力于提升汉绣艺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汉绣艺术家和收藏爱好者提供一个展示才华、交流经验的舞台,促进汉绣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随着湖北省古玩藏品研究会汉绣艺术分会的成立,对汉绣艺术的保护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将深入挖掘和弘扬汉绣艺术的文化内涵,保护和发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期待未来汉绣艺术能够吸引更多的关注和参与,激发更多年轻人对传统艺术的热情。同时,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使汉绣艺术走出国门,成为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的艺术形式。
总的来说,湖北省古玩藏品研究会汉绣艺术分会的成立是昙华林乃至整个湖北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代表了对传统汉绣艺术的认可和支持,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现代文化的活力。